就业专访——对话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院长张趁利


张趁利,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英文简称“STL”)助理院长,主管学院学工、就业和校友事务。张院长于2009年4月加入北大国法,曾任教务主任、学工主任、行政办公室主任等,2014年8月起担任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并负责校友事务。

前 言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我们似乎比过往任何时刻都能够感受到个体命运与时代命运的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业不仅关乎职业选择,更是个体在时代浪潮中找寻自身“相对位置”的过程。STL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新鲜出炉,我们很荣幸地采访到了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学工和职业发展助理院长张趁利。张院长在我们的采访中给出的关键字是“信心 + 视野 = 水到渠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院长对2020届毕业生就业报告的解读以及他给同学们在职业发展与规划上的建议吧!

2020届就业质量报告解读

1.张院长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新鲜出炉,大家都很关心。可否首先请您介绍一下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有什么亮点吗?

其实每年就业报告一出来,我们都会与前些年的数据作对比。今年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政府和公共组织”的比例增长了,达到了22%,这已经是历史最高点了。可能也是受疫情影响,大家考虑工作的稳定性会更多一些。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趋势,也不是说今年突然就高了,它有一个曲线,从最初的两三个,然后慢慢地到八九个,再到今年已经超过二十。

我自己的感觉是,一方面是大家个人的选择,另外一方面也是大环境的因素。我觉得这几年“体制内”可能给年轻人的想象空间大了,不像早些年大家觉得体制内的工作缺乏挑战性。此外,这几年中央和地方招聘选调生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学生都顺利通过了选调,所以今年我们的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算是比较多的。

2.相比之下,律所和公司还是STL毕业生的主流选择。今年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变化吗?

相对内所而言,这些年去外所的人数一直在减少,今年是3个,是历史上最少的了。这也与这几年的大环境有关,一方面外所招人在减少,另一方面,同学们去外所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强烈。

去企业的人数今年是在稳定中增长。疫情在这一方面对我们同学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

3.外界一直了解不多的“升学”,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条路在STL的可能性?

STL毕业生一直有一小部分会选择升学,出国读LL.M.或者是读博,我们每年都有。这确实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我们学院不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整体教学计划上以实务为导向,尤其是一些高年级的课程。对于做学术的同学,首先是要有个人的兴趣,如果对自己在学术这方面有清晰的认知,就跟老师多接触,我们学院提供专业学位教育,整体氛围偏向实务,但是学院的研究资源和机会都是很丰富的。比如在高年级设立的Independent Study Program,如果你有一个课题想研究,可以找到老师,只要他愿意指导,你就可以做这方面研究,同时你也可以拿学分。

4.除开传统企业、律所,STL毕业生有没有其他的职业选择?能否具体介绍一下STL毕业生的小众去向?

也有一些选择其他职业的,比如STL有去往国际组织、做国际公务员的毕业生,也有一些选择金融机构从事行业研究,还有不少到企业从事管理和投资工作的,也有个别毕业后选择了创业。无论如何这都是很小众的职业选择,也是一个比较难的职业道路。能成功选择这样的“track”,其实是个人的因素比较大。其实我们也挺期待未来多一些进国际组织的同学。客观上来讲,STL的愿景或者说培养目标也是希望培养出熟悉国际规则,能够保护中国国家和公民在国际上的利益的专业人才。但因为我们体量还比较小,所以目前去国际组织的人还不多。

学生体量比较小的时候,比较难请到一些企业,包括国际组织过来宣讲。我们未来可能会和深研院学工处就业办公室一起努力合作。深研院每年毕业将近1000学生,就有机会可以请到大型国际企业和国际组织,专门针对我们这边来做宣讲和培训。这方面来说,我觉得也是要慢慢地给大家营造出一种大环境,让大家了解到有这些机会,并且了解到这些机会其实没有那么难获得,然后再加上我们校友网络的支持。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慢慢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另外,客观来说目前我们国际公法方面课程还是提供得比较少。原来我们开设过难民法、人道法方向的课程,选修的同学比较少,但这些课程开设的成本并不低,所以我们把最多的资源投入到大家普遍最需要的课程上。不过这也是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轻重缓急的考虑,现在是在发展过渡期,未来会考虑更多地增设这些方面的课程。

5.总的来看,STL2020年的就业数据还是很不错。那么疫情对毕业生就业有没有什么影响?

如果是说在数据上,疫情对我们2020届毕业生的影响好像还没有那么大。客观上来讲,因为我们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定位,STL的毕业生在市场上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越是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对STL学生的需求越旺盛,这个其实我们也能从雇主反馈的信息中感受到。如果一个学院的培养没有特色,比如传统的同质化的法学教育,可能在这方面会受到影响,因为需求确实会减少。这一方面我们还是比较庆幸,市场对于STL毕业生的需求其实是反增不减的。

我们一直比较关注的其实是就业质量,对北大来说,就业率一直都不可能是个问题。我们最希望的还是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达到满意的程度。

职业发展中心的工作

6.我们注意到,在法律教育之外,STL一直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职业培养体系。职业发展中心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职业发展中心的工作和服务——职业发展中心可以给同学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一些活动,培养大家在求职上的软技能,比如简历写作、面试、人际交往、有效沟通,着装等,我们每年都会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分享。

当然这些我们一般不会针对太低年级的同学,因为我们希望一年级的同学能够安心地学习,到三年级四年级的时候,甚至有时候从二年级下学期我们就会开始让同学们接触一些相关活动。大家进入到三年级的时候就会变成我们的重点服务对象。第四年我们就会集中火力。四年级同学有时候一周下来会收到好几封就业办的邮件。一、二年级我们尽量不打扰大家,但对于一些了解行业的活动,我们会公开给低年级同学。大家进入法律这个领域,必须要了解行业。一方面是你作为一个法律人应该知道你有哪些行业选择。另外一方面你也要通过接触业内人士获取行业信息,知道要进入某一行业,你需要怎样去准备。这些活动是很好地帮助大家“对标具体行业”的机会,也是很好的和行业内前辈建立连接的机会。每年我们都会办二十场左右这方面的讲座,有些是正式一点的,有些是比较轻松的座谈形式的。除了在STL的讲座,每年我们也会有带同学们去参观和访问一些律所。

此外,针对同学们的个性化需求或者说疑惑,我们也一直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或者一对多的小组咨询,欢迎大家来跟我们预约,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宿舍或者拥有共同问题的一群同学。

第二是信息服务。这主要是指我们维护了一个很大的雇主信息网络。我们会定期地跟律所管理人、企业招聘负责人联系。到了招聘季,我们会邀请他们来做校园招聘。有时候他们到不了现场,我们也会帮他们收集简历,推送信息。另外我们每一年都会有雇主拜访活动。每年我们都会专门安排两周左右时间去STL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拜访20家律所办公室。我们会向他们介绍学院,建立联系,了解行业招聘的新情况。这一直是我们这几年的一个重点工作,我们也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源。

此外,拜访雇主也是获取一手法律行业信息的机会。每年我们都会准备一些问题,比如行业内哪些领域发展得比较快,哪些领域人才缺口比较大,他们现在招人的痛点是哪些?同时我们会听取他们反馈的意见,这对学院的课程提供、培养计划调整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说知识产权,前些年我们知识产权的课程并不多,通过雇主和校友回访,我们了解到了这方面需求,之后学院就增设了这方面的课程。

职业发展和规划

7.给不同年级的在校生,您在职业发展和规划上有什么建议吗?

我原来好像都会跟大家说一二年级我们基本上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客观上来讲我们前两年以必修课为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法律知识和修炼核心技术”的时期。但因为大家已经进入了这个行业,同时也要适当地了解行业资讯——当然前提是不要影响自己的学习,更不要焦虑。为什么说行业信息很重要?往往是你越掌握信息,越了解这个行业,越有助于你把握学习的方向,然后同时形成自己的对于具体法律行业和领域的理解。所以对于一二年级的同学,我的建议一定是以学习为主。有些同学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学生工作,这也很好,因为大家对于自身发展定位可能会有大致的想法,但是不管是怎么样的想法,前两年的学习一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高年级时大家可能就会要接触到一些相关实践工作了。到三年级,大家可以适当考虑做一些实习,但三年级的重点还是应该在学习上,只是说这个时候你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去多了解一些新事物。我们职业发展中心做的活动,建议三年级的大家基本上都去参加一下。到了四年级重点就是实习和就业了。

8.我们都能意识到提前规划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时间应该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觉得很难说有一个普遍的或者说确切的时间点。职业规划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一个慢慢发展、积累的过程,比如说许多人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职业想法。只是说到三四年级是要认真考虑了,因为你要投简历,你要积累实习经验。这个时候如果有目的和有方向就会事半功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职业规划意识是应该要提前培养的。你有意识地去了解行业,这个完全可以从一年级开始,甚至从你决定考法学院的时候就可以多了解。因为也不需要太长时间,只要你有意识去了解、去接触这个行业。

我们见到更多的同学是想不清楚,或者是没有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实习尝试排除掉一些选项。真正能够目标很明确的,比如说“我就想去做律师、做诉讼的”,这样的同学其实比较少,因为大家可能前期都不是那么勇敢放弃其他选择,这也很正常。但是往往很早明确了自己的方向的同学,他们日后求职也会相对容易。比如说一个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要做诉讼的同学,他从一开始就会注重选课、也会找这方面的实习,同时他的注意力也一直在这一方面。他很熟悉在争议解决领域有哪些好的律所,有哪些好的团队,到求职的时候他就跟这些团队去接触,相关信息一出来他就“扑”上去了。这就和学习一样,你有目标的时候往往会更容易,目标不明确,就会困难一些。所以我会鼓励大家早一点去了解、接触行业。但是同时一定要把学习搞好,不能分心。

9.您说鼓励大家早一点了解行业但也要兼顾学习,这挺难的。当然我不是说时间上困难,因为您刚刚也说大部分时候也只是一个讲座的时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心力”上的困难?比如在高强度的学习下,很多时候你可能就会质疑,“我学这些是为了什么”,因为你这个时候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楚,更不了解行业需求。学习的时候可能也会面临一种“没有目标”的失落感。可能这是一种功利的角度吧,不过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当前这个社会环境下还是挺难做到的。请问应该如何平衡学习与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呢?

你说的这种现象确实是会有。我们有些同学会去实习,实习之后发现自己学得还真不行,又回来,回来之后就能安心地学习了(笑)。我碰到过有四年级的同学突然不去实习了,觉得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这方面没学好,又回来继续上茅老师的课程。所以说学校学习和行业探索,你很难强求每个人的取向是一致的。只是我认为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种探索意识,不仅仅是探索行业,也是探索自我。

10.最后还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话吗?

跟大家开班会的时候我们也会聊到,在STL学习的这几年,其实在学习知识之外最重要的,是获得一个信心——你能建立起来对你所学、对你自身的自信。此外,你要能够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视野。最近大家不是都在讲“内卷”?大家为什么焦虑?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环境整个都比较浮躁,大家不可避免地会被“传染”。另外一方面也是同辈的压力,你每天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同学,然后谁比你自己好,谁在课堂上发言比你讲得好。其实大家应该要更淡然,要从一个大的角度去想。我为什么强调大家首先要建立信心?你可以去想一想,在STL,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质量是非常先进和扎实的。你只要踏踏实实地把中国法和美国法学好,包括法律英语的基础能够打牢,你的就业一定不会是问题。我有时候也在想,我们强调就业,会不会变相让大家更焦虑。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反思我们的报告是不是加重了大家的焦虑。其实我是觉得我们就业报告的作用应该是让大家更有底气、有安全感、有信心地投入到学习。而且并不是说只有成绩特别好的同学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每年我们毕业生经验交流会都能看出来,并不是说成绩一定要特别好,前百分之几的同学才能进到某一个律所、某些理想的企业。我们学院的学风非常好、非常正,所以大家会有相互较劲或者说比较的现象,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你真的不能排到班级前面也没关系,你只要能够自己对自己更有信心了,你不会在就业的结果上比别人差。最重要的还是你怎么样通过在国法这几年的学习,把自己的进步看得清清楚楚。在这样一种专注于自身成长的视野下,你就能够建立起来对自己的信心,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差,这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一年的就业质量报告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最后,大家也要想到,法律人的职业生涯很长,大家不用急于出去实习、找工作。反倒是你的基础能够打牢了,某种程度上你的职业生涯大楼以后才能盖得越来越高,才不至于因为地基不稳而坍塌。对于全院同学我可能都会想强调这一点:真正重要的还是你在国法四年学习积累出来的属于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的法律思维。凭借这些你就能够建立好信心,你也有资本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

后记

“拥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拓宽关于自身和行业职业的视野,提升自信,同学们就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与张院长的对话时间不长,但却是信息量巨大。张院长最后给同学们说的话可谓是将“厚积薄发”四个字阐释得淋漓尽致。在meritocracy风行、内卷文化“爆炸”的当下,或许我们能够从张院长的寄语中找到一些启发。

采访/文字:刘燚姝;图片:贺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