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STL实务课 | 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


01. 课程简介

2021年3月,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英文简称“STL”)首次开设了《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课程。该课程是在香港著名国际商事仲裁专家、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名誉主席杨良宜先生的支持下,由我院和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北仲”)合作推出的精品实务教学课程,主要为同学们讲授国际商事仲裁相关的常见实务问题。授课人员均为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仲裁界专业人士,按照上课时间依次为:张丽霞、董纯钢、王雪华、黄瑞、司嘉、王红松、陈福勇、孙巍。课程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希望通过介绍对抗制下的法律理念与实务,令学生能够掌握国际商事仲裁实务的主要法律规则,了解国际商事仲裁实务的程序,具备进行国际商事仲裁实务法律问题研究的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国际商事仲裁实务工作、成为在国际商事活动中保护中国企业的优秀律师奠定基础。

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开课,Philip McConnaughay院长致辞

由于课程密度大,大多数同学对仲裁了解有限,这门课程的学习采用了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在课程开设之初,所有选课同学被分入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针对一讲的阅读材料和课堂讲授内容,组内合作形成课堂预习摘要和课堂笔记,供其他同学更好地吸收所学内容。我院校友卢晔和朱润泽在学期初也为同学们分享了所积累的国际仲裁相关的资料、条例、检索网站等,并从实务的角度为大家学习这门课程提供了诸多建议。黄卉教授研究领域并非国际仲裁,但全程组织并参与课程,和大家共同学习,参与讨论。北仲为了支持同学们的学习,特地寄来杨良宜、莫世杰、杨大明先生著,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仲裁法——从1996年英国仲裁法到国际商务仲裁》和《仲裁法——从开庭审理到裁决书的作出与执行》,辅助同学们学习。同学们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学习热情高涨,获得了诸位讲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02. 课程背后的故事

课程设立缘起

Q: 请问黄老师开设这门课的缘起是什么?为什么会与北仲合作开这门课呢?

黄卉教授:课程缘起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STL同学和校友的呼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北仲自2018年起和杨良宜老师团队联手打造了“国际商事仲裁实务”系列课程。我们申请之前,他们已经向十所大学投放了国际商事仲裁及其密切相关的合同法课和证据法课程。我看到后觉得这太合适我们STL了。北仲的陈福勇副秘书长是我的老朋友,我们也一直有学生去北仲实习,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所以当我询问合作可能性时,马上就得到了比较正面的回复,但项目这么快被落实,还是让我有点喜出望外。这除了感谢北仲的王红松副主任和陈福勇副秘书长的信任,也要感谢我们的Christian Pangilinan助理院长和陈柯如副院长的大力协助,因为课程是作为机构合作项目开展的,有不少机构对接工作,他们两位十分给力。总之,拿下这个项目的过程很顺利,之后的课程同样令人欣喜,北仲派出了超级讲师团,我们的同学认真准备、认真听课、认真复习,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后续系列课程

Q: 听说还有国际仲裁相关的后续课程,同学们都很期待,黄老师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后续课程开设的计划吗?

黄卉教授:北仲目前推出三门课,另外两门课是《英国合约法》和《证据法》。这是一个系列课程。目前《英国合约法》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复旦、华政多个大学开设过,《证据法》好像只在对外经贸大学开过。我已提出申请,已经确定我们也会开设《证据法》。另外,北仲网上有一些课程录像,比如在对外经贸大学开设的证据法录像,我看了一些,很好,大家可以自己先学习,因为实际上课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课程内容需要滚几遍才能消化。

小组式学习模式

Q: 黄老师是怎么想到把大家分组,以整个班进行小组学习这样独特的模式来帮助大家学习这门课程的呢?

黄卉教授:《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一共是八讲,杨老师给大家送了书,而且在他的网站上可以免费下载他的以及其他团队成员撰写的著作,都是大部头的书。按照课程大纲给的阅读资料都是很多的,我们STL的特点之一是同学的课业特别重。我自己看了第一次课要求的全部课件,觉得量有点大,担心大家没法全部看下来,但不看上课效果一定不好。分组学习、交换咨询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德国法科生基本都是自行组织小组学习,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我一直非正式建议同学们这么做,但大家还是习惯单打独斗。这次是硬性组织的,每个小组都很努力,小组长非常负责,同时也要感谢三位课代表:李沁芯、何慕宇、齐祺,分组等组织工作都是他们做的。但总体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明年的课如果继续分组和做预习笔记,还需要大家总结。有同学认为大纲给的预读范围太大,最好能够集中一点,这个还需要和北仲团队商量。

寄语与学习建议

Q: 授课的律师和教授们对同学们和STL的评价和期待是怎样的?黄老师的感受怎样?对同学们有没有其他的学习建议呢?

黄卉教授:授课律师和老师们对STL同学的评价很高。可能有客气的成分,但我仔细体会,觉得老师们还是真心认为大家很优秀。杨良宜老师送了我们很多书,把学习国际仲裁法提到了“保家卫国”的高度,很激励和震撼。线上上课时,他也经常在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答应疫情过后他就亲自来STL和同学们交流。

我最大的感受是很过瘾。授课老师都很有实战经验,所以讲的都是干货,课程整体结构很好,老师们也都前后兼顾内容,基本避免了重复。其次是觉得国际商事仲裁真是STL的菜,我们的同学英语好,有J.D.基础,民法基础好(其实合同法很多都是通的),都是成为国际商事仲裁人才的绝好条件。更加重要的是,看得出来,我们的同学确实对这门课很感兴趣,所以很投入。

学习建议其实都是老生常谈。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感兴趣,那就可以多花点时间,充分利用STL提供的学习机会,J.D.也有很好的仲裁课,比如Mark Feldman教授的投资仲裁,还有很多访问教授的相关课程。另外,我必须承认,我自己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国际商事仲裁课的,相信不少同学肯定比我学得好。我们有很多校友在仲裁领域工作,在律所或仲裁机构,他们的经验和意见应该对同学们很有用。疫情期间来访不太方便,可以考虑组织线上活动,请有实战经验的校友们和大家座谈、交流,相信这个对大家更有用。

03. 课程评价

2019级罗媛:

这其实是我学习的第二门仲裁课,研一还选修过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国际商事仲裁》)。这两门课下来,最大的感受便是隐隐的混沌感与难以消解的不确定性。以法律适用为例,仲裁协议、实体、程序、当事人行为能力等方面的适用法各不相同,且还有其各自的规则——以仲裁程序适用法为例,首先不得违背仲裁地法律的强制规范,在此前提下,有约从约,若当事人未加约定,在机构仲裁中适用仲裁机构规则,以仲裁地法补充;在临时仲裁中,适用仲裁地法。(如有错误万望指正)。窃以为,正是因为仲裁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而当事人意思灵活多样、具体情况千变万化,才增加了仲裁的复杂性。相比之下,其他学科似乎更多的是统一的思路与固定的规则。而立足于更为宏观的视角,仲裁的复杂更是源于其国际性。仲裁适用法、仲裁员、仲裁标的等或涉及诸多国家法域,而各法域的立法模式、审判制度、公共利益等各不相同。

虽仲裁复杂多变,但私以为“异”不会是永恒的主题与障碍。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相互融合,法律也相互渗透。以仲裁为例,为保障国际仲裁争端的顺利解决,很多国家在制定仲裁法时都参考了示范法(UNCITRAL Model Law ),由此各国的国内法便逐渐趋同。我相信随着全球化日益加深,微小而无足轻重的差异将被抚平,特征而本质性的差异将更为显著,仲裁或将越来越简洁清晰。

图片

董纯钢律师线下课

2019级何慕宇:

对这门课的评价大致可以用“受益匪浅”一词来概括。八位仲裁领域的顶尖律师从宏观上为我们构建起了有关仲裁的知识框架。自起始的仲裁协议,直至审理时的证据攻防,再到最终的裁决出具,各位律师的讲座,虽囿于时间之限制,尚不能面面俱到地顾及每一个细节,但已经足以勾勒出“仲裁”这一争议解决方式的全貌,并且留下不少可以让我们在日后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填补的知识空间——仅就这一点而言,《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这一门课,就已经完成它作为一门课程的任务了。

但这门课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似乎可以超越“知识载体”这一单一维度。仅对身边人的观察而言,这一门课程确实让不少STL的同学们发现了未来职业生涯的另一种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并不必然意味着在两三年后,选修这一门课的同学会纷纷走向仲裁行业——但至少,当这一门课结课之后,我们当中或许会有不少人了解到,我们毕业后的出路绝不至于(也不应当至于)仅限于挤在少数几个非诉赛道之上;在这些赛道之外,还有更多相当有趣的空间供我们探索发挥。而从“反内卷”这一价值出发,《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恐怕倒有了点“功德无量”的意思了。

2019级李沁芯:

国际商事仲裁这门课应该是本学期给我影响最大的课程之一,以前就有想要了解仲裁的想法,但是一直没有系统学习的机会,所以非常感谢黄老师和北仲的老师们提供的这次机会。一方面,这节课的知识密度极大,一共八节课,以仲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逻辑为轴,从仲裁协议的订立开始,到仲裁裁决的救济结束,每一节课在不同的规则之中都穿插着对实际案例的讲授,这些案例中不仅有对规则的运用,老师分享自己处理个案的经验和智慧,还有一份作为中国律师/仲裁员活跃于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课程还呈现出了高度合作的学习状态,每个学习小组都为大家整理课前和课后的笔记,让繁密的知识能够被大家最大化地掌握,毫不夸张地说,这应该是目前我经历过的合作感最强的课程。

2019级张一凡:

这门课程不仅以仲裁法的起源——英国仲裁法为蓝本使我对仲裁这一独特的争议解决方式有了整体的了解,老师们更是结合中国仲裁实践以及个人在实务中的经验,带领我们走进实践,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仲裁的独特魅力。尽管受疫情影响,本次课程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但老师给我们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沟通交流机会,杨先生也亲自通过视频方式解答了我们的困惑,令我们收获颇丰。

王雪华律师线上课

文:张潇